Artwork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蘇育平 Yuping S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蘇育平 Yuping S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Εφαρμογή podcast
Πηγαίνετε εκτός σύνδεσης με την εφαρμογή Player FM !

全蒙古史-匈奴帝國篇

19:58
 
Μοίρασέ το
 

Manage episode 348701476 series 2948782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蘇育平 Yuping S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蘇育平 Yuping S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匈奴帝國崛起
匈奴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部落聯盟體,主要的統治中心在內蒙古漠南草原,今日鄂爾多斯草原之地,也是其首都龍城所在地。匈奴在商、周時期之發展不明,因為中國古籍對匈奴之記載始於部落聯盟末期之頭曼單于,當時已經是秦漢之際,到了頭曼單于之子冒頓單于(Modu Shanyu, 土耳其人稱冒頓單于為米特汗Mete Han)
時期,其正式將匈奴凝聚並發展為專制型草原汗國體制,當然當時草原首領稱為單于,可汗是魏晉南北朝時柔然汗國才開始使用的名稱。
根據後世考古發掘結果,匈奴的上層貴族與統治者應該是以印歐民族塞種人為主,所以發掘出的匈奴貴族遺體木乃伊是金髮碧眼、骨架與面貌都偏西方人,甚至驗其屍骨之基因組,也是印歐民族的血脈,非東方蒙古人種的血脈。但是當西方印歐民族來到蒙古高原及其週邊地區,開始與東方民族進行人員之交流,大部分時間是匈奴對秦漢的掠奪奴隸,但其後的婚配與生育混合讓印歐民族的血脈越來越單薄。
匈奴在崛起過程中,合併掉的遊牧部族不計其數,較大者有獫狁、葷粥、丁零、林胡、樓煩、義渠、東胡、大月氏部份等,因此印歐民族統治者血緣與東方游牧民族血緣混雜在一起。此外丁零屬於突厥語族的部族,東胡與獫狁、葷粥等則是蒙古語族的部族,還有講通古斯語的肅慎部落等,這些語言也在匈奴帝國統治下混雜在一起,相互影響,不過各自語言的存在並未消失。
在西元前206年,匈奴冒頓單于(土耳其人稱其為Mete Han)殺死父親並繼任單于大位後,開始對外發展,他「襲破東胡,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40萬。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
也就是在秦朝滅亡,漢朝初立時,匈奴冒頓單于先將東方最強大的東胡部落擊敗併吞,之後將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印歐民族塞種人後裔)往西趕走到中亞,之後在阿富汗與中亞地區成立的貴霜帝國與烏孫等國就是印歐民族大月氏的後裔。
《史書》《匈奴列傳》:「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冒頓單于也往北征服了貝加爾湖周邊的「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五個游牧部族,併入成為匈奴的附屬部族,納入王庭的指揮體系,之後就幫匈奴守著北方土地。丁零是講古突厥語的游牧部族,在匈奴征服之前也有千年歷史了。
冒頓單于繼續向西打敗大月氏及所有西域30餘國,征服整個蔥嶺以東的土地,也有人說疆域一直到鹹海之濱。當時西方塞種人部落大月氏向西逃竄到蔥嶺以西,打下大夏國之後,建立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
古代塞種人東遷
之前章節提到過,塞種人(Seka,Saka,Skitei)是起源於黑海北部的一支印歐游牧民族,勢力範圍先擴散到波斯東北部,被波斯人稱為塞迦(Seka)或斯基泰人(Skitei),之後向東方擴散到阿富汗與今日中國新疆地區,甚至到中國甘肅河西走廊之地與中國接壤。秦漢時期的大月氏與西戎、西域的烏孫、康居、于闐、疏勒等國都是塞種人建立的國家。近年考古發掘證據證明,匈奴人其實也是塞種人血統。
但蔥嶺以東(今天的中國新疆)有一連串中亞粟特人、吐火羅、波斯、或塞種人建立的城邦國家包括:「車師、樓蘭、焉耆、龜茲、姑墨、烏孫、大宛、康居、奄蔡、疏勒、莎車、于闐、精絕、且末等」,這些絲路經過的路線,全部在匈奴的鐵騎征服下納入匈奴帝國統治下。一直到中國漢朝武帝時期才派軍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控制權。當時西域三十六國,有大有小,大者數十萬戶,小者一千餘戶。
史記.匈奴列傳》:「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雖說世界上主要古老文明分成東亞、蒙古高原、波斯、歐洲、東地中海、兩河流域等主要文明發源地,但遼闊的歐亞大陸,也是許多種族遷徙來去之地。在從烏克蘭到蒙古高原這塊遼闊的大草原上,曾經有許多游牧民族來去,而在西元前2000年以前,主要是由西方向東方的遷徙為主,其中又以塞種人的民族向東遷徙最為可觀。
亞歷山大東征時期之世界勢力分布圖,維基公有領域
塞種人是印歐語系的游牧民族,使用的語言被分類為古波斯語系。分布區域由烏克蘭草原、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高加索、裡海周邊、鹹海周邊、今天的哈薩克平原、今日的中亞、伊朗東部呼羅珊、俾路支、阿富汗、巴基斯坦、蔥嶺以東的西域、準噶爾盆地、一直到中國的甘肅河西走廊,其實可以說塞種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東西的一股大勢力,也是中亞人種的最古老起源。
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明帶進中亞
出身於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4-324年率馬其頓軍東征,他厲害之處在於古代大帝國都是靠騎兵快速運動,才能跨越千山萬水的阻隔,從一個人類聚居地通往另一個人類聚居地,但亞歷山大率領的是步兵與騎兵混合軍團,能從巴爾幹半島走過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埃及、波斯、阿富汗、烏茲別克、巴基斯坦、印度,沿途掃滅各種強大的敵對勢力,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希臘殖民城市,將希臘文明一直帶到中亞接近中國新疆的邊境。
如果當時他不是南下前往印度,而是繼續往東前進,很有可能就會與戰國時期的西域國家、匈奴及秦國接觸了。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寫網文研究,假使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團遇上秦國的軍隊,誰輸誰贏?結果從軍隊組織、裝備、訓練、交戰動機、戰術戰略等各方面研析後發現,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應該能夠打敗秦國,入主華夏。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大帝不是轉向去打印度,而是繼續東來衝向中國,歷史上也許就會出現有一支強大的西戎(希臘人)通過河西走廊進入關隴一帶,將秦國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描述就會出現了。至於這支西戎能否再接再厲打出函谷關,推平其他六國?以及對抗北方東胡、匈奴的南下,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的,亞歷山大的軍隊畢竟不是由超人組成的,在當初那個時代,他們已經是破遠距離紀錄的遠征了。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就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當然隨意判斷都沒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大帝已經為中亞帶進希臘文明與希臘人血統,但中亞之地仍然以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較能適應當地環境,農耕生活需要的大量水源除了在幾條大河的三角洲外,幾乎難以取得。
匈奴曾向漢朝誇耀自己的武功,表示冒頓單于的西征除了驅逐走了大月氏之外,也收服了西域的樓蘭、烏孫、呼揭及旁邊二十六國,通通把他們變成匈奴帝國的屬國。這些西域各國多是塞種人或吐火羅人等白人種族,與東方漢藏語系農耕民族及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等黃種人截然不同,但在武力征服下一樣屈服於匈奴帝國的統治。
漢朝西域國家分布圖,蘇育平所標註。(Google Earth)
至於匈奴的南部邊境則與中國的秦、漢帝國接壤,以長城為界,在未來三百年將有持續不斷的匈漢戰爭,一直到北匈奴在西元91年西遷後才算暫時落幕。
第一階段匈漢戰爭
匈奴與中國漢帝國兩國相處數百年,第一階段從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至西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為止,第一階段漢朝採取了和親政策,前後共送出了十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於西元前200年、西元前192年及西元前176年所接收到的三位公主,老上單于於西元前174年及西元前162年所收到的兩位公主,軍臣單于於西元前160年、西元前156年、西元前155年、西元前152年及西元前140年所收到的五位公主。
在中國的秦、漢兩王朝交接之際,各方勢力混戰,統一的匈奴勢力遠較新誕生的漢朝強大,由西方塞種人傳入的煉鐵技術也在匈奴國內受到重用,建立若干中大型的煉鐵工坊,大舉製作刀劍與箭頭,當時整體科技水準,匈奴是勝過漢朝的。
許多在漢朝不得志或與漢朝有仇的人如韓王信、趙利、盧綰就主動投靠到匈奴陣營,也有漢朝將軍戰敗之後不敢回去怕遭處罰,於是乾脆投降匈奴者。當然匈奴的人才有時候也會主動或被動地投靠到漢朝去,甚至在漢朝中期時曾有整個匈奴數千人部落在內鬥失勢的匈奴小王萬夫長帶領下,投靠農耕的中國漢王朝。
因此雙方招降納叛的動作一樣頻繁,也才有最後南匈奴內附事件的發生。
匈奴攻勢、漢朝守勢與和親政策
匈奴與漢朝的和平與征戰,第一階段從漢高祖7年(西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為止。在此階段匈奴接受漢朝和親政策,也就是嫁漢朝公主予匈奴單于為妻,前後總共送出十名公主,多是劉姓宗室的女兒。
如此頻繁的和親,使得後代許多匈奴單于與貴族身上都有了漢朝劉氏的血脈,甚至有人就直接以劉為漢名姓氏,如滅亡西晉的匈奴大單于劉淵、建立胡夏國的劉勃勃都是以劉為漢姓。
漢高祖劉邦時代白登之圍
根據《史記》對漢高祖劉邦的記載,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春天,匈奴軍攻擊漢朝將領韓王信駐兵的馬邑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韓王信前一年才從穎川改封至晉陽(今天的太原市),韓王信主動請纓,將駐軍往北移到馬邑以便防守匈奴,馬邑在歷史上是秦代將領蒙恬圍城養馬的地方,才有「馬邑」這地名出現。
蒙恬之後馬邑被秦軍棄守,因此防禦設施不足,韓王信見匈奴大軍至,自己無法抵擋,而且冒頓單于進攻馬邑時,劉邦還去指責韓王信是不是私通匈奴?韓王信內外交逼,只好舉全軍投降匈奴,為了投名狀還帶著匈奴軍一路向南打下太原郡。
眼見北方戰事不佳,同年(西元前200年)冬天漢高祖率三十二萬漢軍親征匈奴,一開始連戰皆捷,於是驕兵深入敵境,還分兵攻打不同敵軍,結果漢高祖所率的騎兵,被匈奴大軍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七天七夜,幾乎全軍覆沒。
漢高祖派遣使者送給匈奴閼氏厚禮,閼氏說服冒頓單于說:「兩個君王之間不宜直接爭鬥,即使單于搶下整個漢地也無法統治,而且漢王也有神靈護祐,不能不防。」冒頓單于於是網開一面,放了劉邦一馬,漢高祖才倖免於難。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是匈奴帝國武力大佔上風的時期。
漢高祖11年(西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聯合打擊漢軍,漢軍將領柴武寫信給韓王信勸降,說「皇帝知道你是因為戰敗給匈奴才投降匈奴的,這不是大罪,是時候回家了。」但韓王信回信說「我的第一項罪狀是當初在滎陽之戰中被楚霸王項羽打敗俘虜,第二條罪狀是在馬邑之戰被匈奴擊敗投降,第三條罪狀是現在還要率兵與將軍您打仗,我已經犯了三大罪實在回不去了,雖然我返回家鄉的心,就像癱瘓的人想再起身走路,像目盲的人想重見光明一樣的渴切,但心裡再怎麼想,情勢都已經不允許了。」
韓王信與柴武交戰後,韓王信被柴武陣斬於馬下。但是韓王信的家族並未消滅。到了漢文帝時代,韓王信的次子韓頹當已擔任匈奴的相國高官,但與家族趁機回歸漢朝,到了漢武帝時代,韓王信的曾孫韓說還隨衛青北伐匈奴有大功。
第二階段匈漢戰爭:匈奴與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之攻守
匈奴與中國漢朝攻守關係的第二階段,從西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2年)馬邑之戰開始,至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這個時期匈奴已經由冒頓單于(209BC-174BC)的兒子「老上單于」(Lao-Shang Chan-Yu, 174BC-161BC)、孫子「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 161BC-126BC)接位,對中國漢帝國的侵襲仍然經常發生。
在軍臣單于統治時期,明明他在西元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及前140年共迎娶五名漢朝公主,但他對漢朝的侵襲還是沒有中斷,計在西元前158年、西元前148年、西元前144年、西元前142年都有南下攻擊漢朝的軍事行動。
匈奴已經沒有像冒頓單于那樣充滿智慧與魄力的君王,加上中國漢朝休養生息已經近七十年,國庫累積充滿,人口恢復,漢朝政府花幾十年時間養了許多戰馬,經濟繁榮,終於有國力對匈奴發起主動進攻。
馬邑戰略大欺騙
西元前133年,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掌政不久,終於不想再繼續忍受匈奴對漢朝無止盡的攻擊與威脅,於是運用匈奴長年侵襲漢地的習慣,設計了一個大陷阱,他以三十餘萬的漢軍於馬邑城設下陷阱,打算擺出口袋陣捕獲單于。
軍臣單于起初中計,親率十萬騎兵南下想到漢地去搶劫一把的,可是還沒到馬邑就覺得四周情勢詭異,只見牛、馬牲畜散落各處,但就是沒有人跡,於是他派騎兵四下搜捕漢人,恰巧捕獲了雁門郡的衛史,衛史竟招了漢軍設下陷阱事,軍臣單于聽了趕緊率軍北上脫離陷阱之地,從此以後匈奴軍臣單于與漢朝之前和親不斷的友好關係破裂,雙方戰爭再起。
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衛青破漠南龍城
西元前129前衛青率軍大破匈奴示意圖
西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6年),衛青等四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向北主動出擊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冒頓單于的孫子)統治下的匈奴。戰略安排計畫是:「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太中大夫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在這次漢朝對匈奴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行動中,主帥衛青直搗龍城,斬獲匈奴軍首級七百餘級、公孫賀因為出發地雲中郡距離龍城太遠,迷路找不到方向,因此一路無所得、無所失,一萬人無功而還。公孫敖出代郡,遇到匈奴大軍強力反擊損失騎兵七千名,算是大敗而歸。最倒楣的是李廣這一路,遭到大批敵軍以致全軍覆沒,李廣主將也被匈奴俘虜,在押解北上途中隻身逃歸漢朝。
西元前127年,漢朝大將軍衛青和李息將軍再度從雲中郡出擊匈奴,此戰奪取了匈奴從秦朝手中奪來的河套地區,漢朝在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
西元前126年(元朔3年),漢朝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名夫役興築陰山的長城,將中國漢帝國的防禦線往外推至陰山一線,黃河流域不再受到匈奴直接威脅。此年冬天軍臣單于死,弟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Crowne Prince Yu-Dan)爭位失敗,趕緊逃入漢朝境內投降,被漢朝封為涉安侯。
軍臣單于時代與漢朝之和戰年表,蘇育平製表。
西元前121年,匈奴伊稚斜單于統治年間,漢武帝元狩2年,漢朝將軍霍去病率漢軍出隴西(今天中國甘肅省),殲滅單于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打通了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之通道,設置涼州四郡。
嘉祥武氏墓群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中的休屠王與金日磾
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伊稚斜單于責怪渾邪王與漢軍交戰損兵折將,使匈奴遭受重大損失,渾邪王和休屠王十分害怕,竟率眾四萬南下投降了漢朝,他們原先鎮守的地方改建為武威郡及酒泉郡,部眾被分散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五郡外圍,成為漢朝守邊的附庸。 所以匈奴投靠到漢朝的部落首領與高官也很多。
伊稚斜單于任內與漢朝之交戰遭致多次重大失敗,可能與他搶奪姪子王位,得位不正,所以居心不良也有關係。
西元前119年(元狩4年),霍去病率軍北進二千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部隊接戰,殲敵數達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俘虜匈奴屯頭王和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和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匈奴舉行宗教祭天儀式的狼居胥山(位於今日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即所謂封狼居胥),並一直攻擊至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西元前112年,匈奴遣使者聯合漢朝西邊的羌人與匈奴聯手進攻漢朝,史載「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包罕。匈奴入五原,殺太守」,有十萬名羌人起兵造反,匈奴也配合進軍漢朝北邊邊境,打入五原郡,殺死漢朝太守。
漢武帝於次年西元前111年,聚集了十八萬名騎兵在北方邊境巡邏,擬以此顯示國力,震懾匈奴。
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因為大宛國殺害漢朝使者,漢武帝派寵姬李夫人與寵臣李延年兩人的哥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名進攻西域大宛國貳師城,以取得汗血寶馬,貳師城位在今天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東南端,距離漢朝路途遙遠,沿途國家為匈奴屬國也不友善,拒供給漢軍糧草,因此本次出征失敗,士兵逃散、死亡達七成,李廣利率敗軍退回敦煌。
西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2年)發生浚稽山之戰,地點在今天蒙古國巴彥洪哥爾省圖音河畔。匈奴「且鞮侯單于」親率十一萬騎兵迎戰漢朝李陵將軍率領的五千步兵,在浚稽山發生多次交戰,因為所處地形有山谷、樹林等,所以匈奴軍多次失利,後來因為抓到漢朝俘虜才知道漢軍的箭支已經用完,也沒有援軍,純粹是孤軍深入,所以匈奴單于繼續率騎兵糾纏,等到彈盡援絕,李陵將軍只好投降匈奴。 李陵在匈奴結婚生子,留下後代就是在唐朝建立黠嘎斯汗國的葉尼塞吉爾吉斯人,李陵同時也是唐代皇室認可的祖先之一,這段故事放在唐朝章節再敘。
西元前102年(太初3年)李廣利再度西出攻大宛,這次漢朝遠征軍準備充足,計有精兵六萬人,牛十萬頭、馬三萬匹、擔負貨物之驢馬萬餘匹,隨後又增派十八萬名援軍後繼,終於將大宛城圍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守軍不可勝數,大宛國的貴族終於害怕了,與漢軍講和,將大宛國王殺死,首級送給漢軍,加上獻出三千多匹汗血寶馬,終於換取漢軍退兵。雖然六萬大軍最後返回漢地者僅剩一萬餘人,但仍舊達成戰略目標也就是取得汗血寶馬,對於改善漢朝戰馬品種大有幫助。
西元前96年,匈奴帝國負責管轄西部領土的日逐王先賢撣(屬匈奴王族攣鞮氏)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官職,負責向西域各個匈奴屬國徵收賦稅。設置官職也代表匈奴對西域有長久經營的意圖。
西元前90年(征和3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受漢武帝命出兵五原伐匈奴,出兵前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出兵途中事發,劉屈犛受腰斬之刑,李廣利被牽連,妻子下獄待勘,當時李廣利正在匈奴境內燕然山區與匈奴守軍馳騁交戰,聽到這個壞消息,本來想一鼓作氣殺敗匈奴以換取減罪或不追究,哪想到士氣降低,連戰連敗,只好投降匈奴,匈奴單于還將女兒嫁給他。漢武帝聽說之後,殺光李廣利的家族做為懲罰。
李廣利這下只好死心塌地留在匈奴生活了,但由於他娶了單于女兒,成為漢朝降將地位最高的人,其他降將嫉妒遂傳播流言慫恿匈奴單于將李廣利殺掉,廣利在臨刑前說「我死之後一定會把匈奴滅了」,結果死後匈奴境內大雪狂風不止,匈奴單于怕了,於是為李廣利建廟祭祀之後,怨氣才消散。
「貳師」就是今天吉爾吉斯南部的城市「奧什」(Osh),是吉爾吉斯第二大城市,位在費爾干納盆地的東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人口約50萬人。在漢代稱為「貳師」、「鄂什」、「烏什」等不同寫法。
貳師今日地點,吉爾吉斯南部城市奧什,谷歌地圖。
漢匈戰爭使民窮財盡,武帝下詔罪己
在與匈奴打了耗日費時多年戰爭以後,漢朝終於撐不住高昂的戰爭費用,人民陷入飢荒,府庫空虛,漢武帝自己下詔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意思是我從即位以來做了很多不理性的事情,就是與匈奴等外族不斷的戰爭,使天下百姓都愁眉苦臉快生活不下去,我非常後悔,從今天起,有任何會傷害百姓且耗費不貲的對外戰爭通通都取消。」
就在漢武帝追悔不已的同時,匈奴派遣使者來要求漢朝每年要給匈奴歲幣「一萬石米酒、五千斛糧食、一萬匹絲綢」。
西元前87年漢武帝死,匈奴又南下進攻朔方郡,搶掠而去。自此證明了農耕民族要針鋒相對地與游牧民族戰爭,難度很高且失敗率更高,進行戰略防禦守勢如興築長城、建立碉堡要塞等等比較容易。西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3年),漢軍援助烏孫攻擊匈奴,漢朝派遣五名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結果打敗匈奴。烏孫與匈奴一樣是西方塞種人後裔的遊牧部族,因此戰力強大,足以挑戰匈奴而勝之。
西元前60年時匈奴負責西部領土的日逐王與右賢王不和內訌,率領部屬數萬名騎兵一起歸順漢朝,漢朝因此在烏壘國(西域古國之一,在今天中國新疆輪台的策達雅鄉南部,是個只有一百一十戶、一千兩百人口的超小國家)設立「西域都護府」(West Territory Governorate),鄭吉為首任都護,駐地在烏壘。此舉代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角力正式搬上檯面。
西元46年(漢光武帝時期),匈奴境內發生白災(Tzud),也就是嚴重大風雪,會使牲畜凍死或因積雪太深無法吃草而餓死,是北方蒙古草原最嚴重的天災。匈奴國內不管是牧民還是牲畜都死亡大半,匈奴國力大減。國內貴族爭權奪利,置國政於不顧,匈奴危矣。
南北匈奴分裂
西元48年,匈奴有八部族人,其貴冑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爭奪單于寶座,大小單于王侯貴族陷入內戰,互相殘殺,當時的匈奴日逐王「比」自封單于,是為「醢落尸逐鞮單于」(48-56年),也是南匈奴第一任單于,他援引漢朝之力對抗原先的「蒲奴單于」,匈奴逐漸分裂為南北兩部,而且相互交戰,勢如水火。
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實非常正常,遊牧民族包括匈奴,通常不實行長子繼承制,而是能力、勢力強者居大位,因此造成任何掌握兵權者都有望挑戰大位,所以造成父子、兄弟、叔姪相殘者不計其數。而絕大多數游牧汗國之所以國勢暴起暴落,跟汗位無法好好繼承,內鬥耗損國力太大有關,到最後反而被武力衰弱,但有制度好好傳承皇位的農耕民族給壓迫、收服。
在南北分裂已成事實後,南匈奴單于比率四萬多人南下到漢朝邊境稱臣歸附,被封為新的呼韓邪單于,漢朝將他的屬民安置在河套地區居住生活,並作為與北匈奴之間的緩衝。漢朝在南匈奴的王廷裡設置「匈奴中郎將」,負責管理南匈奴部眾,避免再生叛。
分裂後實力大降的北匈奴,曾要求與東漢和親及互市,但東漢朝廷沒有答應和親,只有答應互市。北匈奴因為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後,窮困潦倒,在西元65年至西元72年間不斷南征漢朝邊塞地區,企圖搶掠錢財、奴隸以增強國力,沒想到觸怒了漢朝與居住在邊塞地區的南匈奴部眾,於是漢軍聯合南匈奴軍,一起討伐北匈奴。
西元73年2月,東漢帝國派竇固將軍率四路大軍出擊伊吾盧(今日的哈密),同年再派班超前往鄯善國(過去的樓蘭國,今日新疆羅布泊的南岸)出使欲夾擊匈奴。
西元74年,東漢在西域重設「西域都護府」,以陳睦為首任西域都護,但隔年就被親匈奴的焉耆王與龜茲王圍攻,殺死都護陳睦與官吏士兵二千多人。這個仇怨之後會報。
西元75-76年之間匈奴與漢朝爭奪西域(今日中國新疆)控制權,匈奴的呼衍王、左鹿蠡王與漢朝竇固、耿恭等軍持續交戰,爭奪西域城邦小國。漢朝戊己校尉耿恭以數百人孤軍死守西域最西端的疏勒城(新疆奇台縣的石城子遺址),等到西元76年救兵來時只剩二十六人活著,最後又冒著匈奴追殺撤軍回玉門關時,竟只剩下十三人。
蒙古語族之鮮卑崛起,匈奴即將落幕
西元83年,崛起中的鮮卑勢力看到匈奴在與漢朝多年交戰後實力大減,認為時機甚佳,居然主動向西進攻並擊敗了北匈奴,開始大口併吞蒙古高原之游牧部落,取代北匈奴在蒙古高原上之勢力。當時南匈奴單于見到打回故鄉的機會來了,也曾經上書漢朝朝廷,希望可以北伐,趕走北匈奴並將南匈奴王廷遷移回漠北,但漢朝朝廷基於種種考量,包括距離遙遠管控不易、以及不想匈奴在漠北再次壯大等等,而終於拒絕南匈奴之請,終使蒙古高原落入鮮卑人手中。
西元83年至85年間,蒙古高原的匈奴部落民有多達七十三批陸續南下,進入漢朝或南匈奴領地,以求生活並躲避鮮卑之鋒銳,可見此時北匈奴實力削弱,甚至保不住蒙古高原這塊腹心之地,而被東胡的後裔鮮卑後來居上,甚至驅離蒙古高原,報了當初祖先東胡被匈奴滅國之恥辱。於是講古蒙古語的鮮卑人在百年之後,將鳩佔鵲巢的塞種人後裔匈奴人驅離,再度領有了蒙古高原。
西元87年,鮮卑持續從蒙古高原東部向西猛攻北匈奴,竟將北匈奴優留單于(蒲奴單于之子)殺死,北匈奴大亂。優留單于的異母兄長右賢王即位為北匈奴單于,可惜他即將面對的是更加艱困的來自南匈奴與漢朝的軍事打擊。
第三階段匈漢戰爭:北匈奴西遷與歐洲匈奴王上帝之鞭威名
西元後89年(東漢章帝永元元年),漢章帝皇后竇氏的哥哥竇憲因犯罪被囚,於是主動要求率兵北擊匈奴以贖罪,當時內附漢朝的南匈奴單于也要求漢朝一起出兵打擊北匈奴,於是漢章帝封竇憲為車騎將軍,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多人一起北伐,首先在稽洛山(今蒙古國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擊敗北匈奴軍,之後在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干湖),斬殺匈奴小王以下一萬三千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招降匈奴溫犢須王、日逐王、溫吾王、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眾,率眾歸降之匈奴部眾竟達二十多萬人。
北匈奴單于往北遁走,漢匈羌聯軍繼續往北追擊,竇憲、耿秉最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刻石作銘,記述本次漢軍北伐匈奴的豐功偉業。竇憲還派出使者「軍司馬」吳汛、梁諷北上招降北單于,然後竇憲自己就率大軍班師回朝。
吳汛、梁諷在追趕單于的途中,又接受了一萬多人的投降,進至西海(今蒙古杜爾格湖)才追上北匈奴單于。漢軍使者向北單于表示只要歸服漢朝作為藩屬,就可以和南匈奴一樣衣食無缺,並將攜帶的禮品金帛等賜單于,單于表示願意效法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做漢的藩屬國,不再戰爭,並派一位弟弟到漢朝當人質。
西元89年燕然山勒石記功過一千九百年之後,在西元1990年時,二位蒙古國的牧民在杭愛山下躲雨時,在一座斷崖山壁上發現了一處石刻,是中文字所以一直看不懂,後來蒙古邀請中國專家一起會勘,終於確定這塊面積為1.3公尺乘以0.94公尺的中文石刻上有260個字,竟然就是班固寫的「封燕然山銘」。
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皇,登翼王室,納于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治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雷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勦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本文收錄於《昭明文選∕卷56#封燕然山銘》和《班蘭臺集》)
封燕然山銘的白話翻譯:「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他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鮮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單于的部落,焚燒老上單于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此事。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封燕然山銘》以漢朝時代的隸書書寫並刻字,就刻在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境內杭愛山一個支脈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當地人稱此山為Inil Hairhan(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米),這個摩崖石刻寬1.3公尺、高約0.94公尺,有二十行字,約二百六十餘個漢字中,可辨識的有二百二十餘個漢字。
This ancient inscription carved in 90's AD and the earliest inscription in Mongolia∕封燕然山銘實際所在地點,(攝影者Badamsambu-CC BY-SA 4.0)
西元90年(漢和帝永元2年)5月,漢朝朝廷以北匈奴單于沒有親自入朝,和平應該是假的,因此打算繼續進攻北匈奴。竇憲派遣副校尉閻盤率二千騎兵攻擊並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佔領伊吾盧(也就是今日哈密)地區,鄰近的車師前、車師後兩個王國的國王,都遣王子入漢朝為質,以表示效順之意。
南北匈奴激烈交戰
西元90年7月竇憲率軍進駐涼州(今日的甘肅省),漢朝送回北單于弟弟右溫禺鞮王,北單于知道漢朝嫌他沒誠意,於是真的準備親自到漢朝首都洛陽晉見漢朝皇帝,竇憲也派出班固、梁諷為使者前往迎接安排北單于入覲事。
結果此時南匈奴一看,北匈奴居然要與漢朝和平?那怎麼可以?南匈奴當時擁有三萬四千戶約二十三萬人口,騎兵五萬多人,實力不輸北匈奴。於是南匈奴自己獨力派出八千名騎兵出邊塞攻擊北匈奴,兩路包抄位在今日扎布汗河邊的北單于王庭。北單于率軍激烈抵抗仍不敵,只好逃跑,南匈奴軍繳獲北單于的玉璽、俘獲北單于的閼氏及兒女五人,斬首八千人,擄獲數千人。
所以已經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居然比在漠北草原獨立自主的北匈奴還要兇悍?而且只有我南匈奴可以投靠漢朝,你北匈奴不可以,顯然南匈奴深知表面上依附漢朝,可以在人力物資等各方面獲取不小好處,這些好處他是不想讓北匈奴也得到的。
西元91年(東漢永元3年),在得知南匈奴大破北匈奴之後,漢朝大將軍竇憲想說不如藉此機會一舉消滅北匈奴,於是於二月時派「左校尉」耿夔與「司馬」任尚兩人,率軍深入瀚海沙漠,出居延塞三千華里,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中蒙交界處的阿爾泰山脈),俘獲北單于母親、斬首大小王公貴族五千多人,這位北單于向西逃跑到烏孫與康居,從此在中國歷史失去蹤跡。
同樣在西元91年,東漢朝廷也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紮在龜茲城(今日新疆庫車)。西元94年班超將之前攻陷殺害西域都護陳睦的「焉耆王」廣、「尉犁王」汎等國主斬於陳睦駐守的烏壘城,報了一箭之仇。甚至還在西元97年時派遣部將甘英出使羅馬帝國,他經過絲路南線,走過貴霜、安息帝國,到了波斯灣岸,但卻被安息人勸止,表示航海危險,不要再試圖往前到羅馬帝國了,否則生命安全無法保障,於是甘英就回頭了,並沒有達成前往羅馬的目標。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其實我覺得,甘英真的是被安息人給忽悠了,安息人當然不願意見到東方強大的漢帝國使節到了西邊,與安息人正激烈交戰搶奪亞美尼亞統治權的羅馬人建立外交,互通往來,因此居中作梗,勸阻甘英前往西方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甘登沒有張騫不屈不饒的精神,順從了安息人的規勸,也就不了了之,後世看來委實丟臉。
圖-安息/帕提亞帝國在西元一世紀時之統治範圍,維基共享資源
如果當時的班超或甘英派人從裡海以北的草原繞道過去,其實就可以到黑海邊,再南下即可與羅馬帝國接觸,但當時俄羅斯草原又有太多凶悍的游牧民族如匈人、維京人、阿蘭人、斯基泰人等,因此也是危險重重,難以跨越。
西元92年,逃跑的北單于之弟「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並向漢朝遣使請求和平,漢朝和帝授予他單于璽綬,但隔年他又叛離漢朝,被漢朝派出的長史王輔、中郎將任尚等率軍剿滅殺死。
但是到了西元94年,原先已經歸附南匈奴的一些北匈奴部族共20幾萬人叛變,脅迫前貴族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北匈奴再度死灰復燃。東漢連忙調集週邊的鮮卑、南匈奴、烏桓軍聯合進攻北匈奴單于逢侯,逢侯率部族北遷逃離漢朝影響力,往西域的方向去,並在西元107年東漢放棄西域時佔據了整個西域,進而騷擾東漢邊境十餘年。西元118年,鮮卑軍擊敗逢侯的北匈奴軍,逢侯單于率領心腹百餘人重新投降東漢。
但是北匈奴依然還是存在並選出新的單于,西元119年北匈奴軍攻陷哈密,殺死漢朝守將索班。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清理西域,班勇於西元124年、126年兩度率軍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西元137年漢朝將軍裴岑率軍擊敗北匈奴呼衍王。北匈奴持續與漢軍交戰不止。
一直到西元151年,新的北匈奴呼衍王率軍進攻哈密,漢軍將領司馬達率河西走廊四千漢軍增援哈密,並在蒲類海(今天新疆巴里坤湖)擊斃北匈奴呼衍王,繼任的呼衍王率兵撤離,並開始北匈奴再一次的西遷之路。這次匈奴向西北遷徙到了錫爾河流域,並佔據奴役了康居國。
北匈奴自此西去不再出現於中國
匈奴與漢朝兩大帝國歷時約三百年之久的戰爭最後算是結束了。然而,東漢擊破北匈奴,也使得「鮮卑」擺脫匈奴的威脅與奴役而壯大,鮮卑馬上就取代匈奴成為蒙古高原的主人,對東漢的北疆防禦造成巨大威脅,還擊敗東漢軍多路進剿。這證明了不管誰控制了蒙古草原,都會與南方中原文明產生衝突與碰撞,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衝突之爭,不因某些個人意志而能改變。
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後,中原動盪,群雄並起,中央政府控制力衰弱,北疆之南匈奴部族逐漸恢復獨立地位,擺脫漢人對匈奴人的挾制與控制。西晉時,因漢人自己內部八王之亂,各王相互援引羌胡之兵,為己爭權奪利之工具。南匈奴單于屠各部的劉淵(父親為左部帥劉豹)趁機獨立,稱號為北單于及大單于,建立漢王朝,宣稱承繼西漢、東漢與蜀漢之法統。
劉淵建立漢國算是正式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後匈奴羯部的石勒建立「後趙」消滅劉淵創建的漢趙。接著匈奴瀘水胡首領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胡夏)定都統萬城等,都是匈奴族在東方世界最後的輝煌。相關匈奴族在中國最後的輝煌,與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建立的一系列匈奴王國之故事,在筆者另一本「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書中已經有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敘。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επεισόδια

Artwork
iconΜοίρασέ το
 
Manage episode 348701476 series 2948782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蘇育平 Yuping S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蘇育平 Yuping S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匈奴帝國崛起
匈奴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部落聯盟體,主要的統治中心在內蒙古漠南草原,今日鄂爾多斯草原之地,也是其首都龍城所在地。匈奴在商、周時期之發展不明,因為中國古籍對匈奴之記載始於部落聯盟末期之頭曼單于,當時已經是秦漢之際,到了頭曼單于之子冒頓單于(Modu Shanyu, 土耳其人稱冒頓單于為米特汗Mete Han)
時期,其正式將匈奴凝聚並發展為專制型草原汗國體制,當然當時草原首領稱為單于,可汗是魏晉南北朝時柔然汗國才開始使用的名稱。
根據後世考古發掘結果,匈奴的上層貴族與統治者應該是以印歐民族塞種人為主,所以發掘出的匈奴貴族遺體木乃伊是金髮碧眼、骨架與面貌都偏西方人,甚至驗其屍骨之基因組,也是印歐民族的血脈,非東方蒙古人種的血脈。但是當西方印歐民族來到蒙古高原及其週邊地區,開始與東方民族進行人員之交流,大部分時間是匈奴對秦漢的掠奪奴隸,但其後的婚配與生育混合讓印歐民族的血脈越來越單薄。
匈奴在崛起過程中,合併掉的遊牧部族不計其數,較大者有獫狁、葷粥、丁零、林胡、樓煩、義渠、東胡、大月氏部份等,因此印歐民族統治者血緣與東方游牧民族血緣混雜在一起。此外丁零屬於突厥語族的部族,東胡與獫狁、葷粥等則是蒙古語族的部族,還有講通古斯語的肅慎部落等,這些語言也在匈奴帝國統治下混雜在一起,相互影響,不過各自語言的存在並未消失。
在西元前206年,匈奴冒頓單于(土耳其人稱其為Mete Han)殺死父親並繼任單于大位後,開始對外發展,他「襲破東胡,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40萬。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
也就是在秦朝滅亡,漢朝初立時,匈奴冒頓單于先將東方最強大的東胡部落擊敗併吞,之後將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印歐民族塞種人後裔)往西趕走到中亞,之後在阿富汗與中亞地區成立的貴霜帝國與烏孫等國就是印歐民族大月氏的後裔。
《史書》《匈奴列傳》:「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冒頓單于也往北征服了貝加爾湖周邊的「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五個游牧部族,併入成為匈奴的附屬部族,納入王庭的指揮體系,之後就幫匈奴守著北方土地。丁零是講古突厥語的游牧部族,在匈奴征服之前也有千年歷史了。
冒頓單于繼續向西打敗大月氏及所有西域30餘國,征服整個蔥嶺以東的土地,也有人說疆域一直到鹹海之濱。當時西方塞種人部落大月氏向西逃竄到蔥嶺以西,打下大夏國之後,建立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
古代塞種人東遷
之前章節提到過,塞種人(Seka,Saka,Skitei)是起源於黑海北部的一支印歐游牧民族,勢力範圍先擴散到波斯東北部,被波斯人稱為塞迦(Seka)或斯基泰人(Skitei),之後向東方擴散到阿富汗與今日中國新疆地區,甚至到中國甘肅河西走廊之地與中國接壤。秦漢時期的大月氏與西戎、西域的烏孫、康居、于闐、疏勒等國都是塞種人建立的國家。近年考古發掘證據證明,匈奴人其實也是塞種人血統。
但蔥嶺以東(今天的中國新疆)有一連串中亞粟特人、吐火羅、波斯、或塞種人建立的城邦國家包括:「車師、樓蘭、焉耆、龜茲、姑墨、烏孫、大宛、康居、奄蔡、疏勒、莎車、于闐、精絕、且末等」,這些絲路經過的路線,全部在匈奴的鐵騎征服下納入匈奴帝國統治下。一直到中國漢朝武帝時期才派軍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控制權。當時西域三十六國,有大有小,大者數十萬戶,小者一千餘戶。
史記.匈奴列傳》:「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雖說世界上主要古老文明分成東亞、蒙古高原、波斯、歐洲、東地中海、兩河流域等主要文明發源地,但遼闊的歐亞大陸,也是許多種族遷徙來去之地。在從烏克蘭到蒙古高原這塊遼闊的大草原上,曾經有許多游牧民族來去,而在西元前2000年以前,主要是由西方向東方的遷徙為主,其中又以塞種人的民族向東遷徙最為可觀。
亞歷山大東征時期之世界勢力分布圖,維基公有領域
塞種人是印歐語系的游牧民族,使用的語言被分類為古波斯語系。分布區域由烏克蘭草原、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高加索、裡海周邊、鹹海周邊、今天的哈薩克平原、今日的中亞、伊朗東部呼羅珊、俾路支、阿富汗、巴基斯坦、蔥嶺以東的西域、準噶爾盆地、一直到中國的甘肅河西走廊,其實可以說塞種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東西的一股大勢力,也是中亞人種的最古老起源。
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明帶進中亞
出身於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4-324年率馬其頓軍東征,他厲害之處在於古代大帝國都是靠騎兵快速運動,才能跨越千山萬水的阻隔,從一個人類聚居地通往另一個人類聚居地,但亞歷山大率領的是步兵與騎兵混合軍團,能從巴爾幹半島走過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埃及、波斯、阿富汗、烏茲別克、巴基斯坦、印度,沿途掃滅各種強大的敵對勢力,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希臘殖民城市,將希臘文明一直帶到中亞接近中國新疆的邊境。
如果當時他不是南下前往印度,而是繼續往東前進,很有可能就會與戰國時期的西域國家、匈奴及秦國接觸了。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寫網文研究,假使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團遇上秦國的軍隊,誰輸誰贏?結果從軍隊組織、裝備、訓練、交戰動機、戰術戰略等各方面研析後發現,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應該能夠打敗秦國,入主華夏。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大帝不是轉向去打印度,而是繼續東來衝向中國,歷史上也許就會出現有一支強大的西戎(希臘人)通過河西走廊進入關隴一帶,將秦國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描述就會出現了。至於這支西戎能否再接再厲打出函谷關,推平其他六國?以及對抗北方東胡、匈奴的南下,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的,亞歷山大的軍隊畢竟不是由超人組成的,在當初那個時代,他們已經是破遠距離紀錄的遠征了。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就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當然隨意判斷都沒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大帝已經為中亞帶進希臘文明與希臘人血統,但中亞之地仍然以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較能適應當地環境,農耕生活需要的大量水源除了在幾條大河的三角洲外,幾乎難以取得。
匈奴曾向漢朝誇耀自己的武功,表示冒頓單于的西征除了驅逐走了大月氏之外,也收服了西域的樓蘭、烏孫、呼揭及旁邊二十六國,通通把他們變成匈奴帝國的屬國。這些西域各國多是塞種人或吐火羅人等白人種族,與東方漢藏語系農耕民族及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等黃種人截然不同,但在武力征服下一樣屈服於匈奴帝國的統治。
漢朝西域國家分布圖,蘇育平所標註。(Google Earth)
至於匈奴的南部邊境則與中國的秦、漢帝國接壤,以長城為界,在未來三百年將有持續不斷的匈漢戰爭,一直到北匈奴在西元91年西遷後才算暫時落幕。
第一階段匈漢戰爭
匈奴與中國漢帝國兩國相處數百年,第一階段從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至西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為止,第一階段漢朝採取了和親政策,前後共送出了十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於西元前200年、西元前192年及西元前176年所接收到的三位公主,老上單于於西元前174年及西元前162年所收到的兩位公主,軍臣單于於西元前160年、西元前156年、西元前155年、西元前152年及西元前140年所收到的五位公主。
在中國的秦、漢兩王朝交接之際,各方勢力混戰,統一的匈奴勢力遠較新誕生的漢朝強大,由西方塞種人傳入的煉鐵技術也在匈奴國內受到重用,建立若干中大型的煉鐵工坊,大舉製作刀劍與箭頭,當時整體科技水準,匈奴是勝過漢朝的。
許多在漢朝不得志或與漢朝有仇的人如韓王信、趙利、盧綰就主動投靠到匈奴陣營,也有漢朝將軍戰敗之後不敢回去怕遭處罰,於是乾脆投降匈奴者。當然匈奴的人才有時候也會主動或被動地投靠到漢朝去,甚至在漢朝中期時曾有整個匈奴數千人部落在內鬥失勢的匈奴小王萬夫長帶領下,投靠農耕的中國漢王朝。
因此雙方招降納叛的動作一樣頻繁,也才有最後南匈奴內附事件的發生。
匈奴攻勢、漢朝守勢與和親政策
匈奴與漢朝的和平與征戰,第一階段從漢高祖7年(西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為止。在此階段匈奴接受漢朝和親政策,也就是嫁漢朝公主予匈奴單于為妻,前後總共送出十名公主,多是劉姓宗室的女兒。
如此頻繁的和親,使得後代許多匈奴單于與貴族身上都有了漢朝劉氏的血脈,甚至有人就直接以劉為漢名姓氏,如滅亡西晉的匈奴大單于劉淵、建立胡夏國的劉勃勃都是以劉為漢姓。
漢高祖劉邦時代白登之圍
根據《史記》對漢高祖劉邦的記載,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春天,匈奴軍攻擊漢朝將領韓王信駐兵的馬邑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韓王信前一年才從穎川改封至晉陽(今天的太原市),韓王信主動請纓,將駐軍往北移到馬邑以便防守匈奴,馬邑在歷史上是秦代將領蒙恬圍城養馬的地方,才有「馬邑」這地名出現。
蒙恬之後馬邑被秦軍棄守,因此防禦設施不足,韓王信見匈奴大軍至,自己無法抵擋,而且冒頓單于進攻馬邑時,劉邦還去指責韓王信是不是私通匈奴?韓王信內外交逼,只好舉全軍投降匈奴,為了投名狀還帶著匈奴軍一路向南打下太原郡。
眼見北方戰事不佳,同年(西元前200年)冬天漢高祖率三十二萬漢軍親征匈奴,一開始連戰皆捷,於是驕兵深入敵境,還分兵攻打不同敵軍,結果漢高祖所率的騎兵,被匈奴大軍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七天七夜,幾乎全軍覆沒。
漢高祖派遣使者送給匈奴閼氏厚禮,閼氏說服冒頓單于說:「兩個君王之間不宜直接爭鬥,即使單于搶下整個漢地也無法統治,而且漢王也有神靈護祐,不能不防。」冒頓單于於是網開一面,放了劉邦一馬,漢高祖才倖免於難。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是匈奴帝國武力大佔上風的時期。
漢高祖11年(西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聯合打擊漢軍,漢軍將領柴武寫信給韓王信勸降,說「皇帝知道你是因為戰敗給匈奴才投降匈奴的,這不是大罪,是時候回家了。」但韓王信回信說「我的第一項罪狀是當初在滎陽之戰中被楚霸王項羽打敗俘虜,第二條罪狀是在馬邑之戰被匈奴擊敗投降,第三條罪狀是現在還要率兵與將軍您打仗,我已經犯了三大罪實在回不去了,雖然我返回家鄉的心,就像癱瘓的人想再起身走路,像目盲的人想重見光明一樣的渴切,但心裡再怎麼想,情勢都已經不允許了。」
韓王信與柴武交戰後,韓王信被柴武陣斬於馬下。但是韓王信的家族並未消滅。到了漢文帝時代,韓王信的次子韓頹當已擔任匈奴的相國高官,但與家族趁機回歸漢朝,到了漢武帝時代,韓王信的曾孫韓說還隨衛青北伐匈奴有大功。
第二階段匈漢戰爭:匈奴與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之攻守
匈奴與中國漢朝攻守關係的第二階段,從西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2年)馬邑之戰開始,至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這個時期匈奴已經由冒頓單于(209BC-174BC)的兒子「老上單于」(Lao-Shang Chan-Yu, 174BC-161BC)、孫子「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 161BC-126BC)接位,對中國漢帝國的侵襲仍然經常發生。
在軍臣單于統治時期,明明他在西元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及前140年共迎娶五名漢朝公主,但他對漢朝的侵襲還是沒有中斷,計在西元前158年、西元前148年、西元前144年、西元前142年都有南下攻擊漢朝的軍事行動。
匈奴已經沒有像冒頓單于那樣充滿智慧與魄力的君王,加上中國漢朝休養生息已經近七十年,國庫累積充滿,人口恢復,漢朝政府花幾十年時間養了許多戰馬,經濟繁榮,終於有國力對匈奴發起主動進攻。
馬邑戰略大欺騙
西元前133年,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掌政不久,終於不想再繼續忍受匈奴對漢朝無止盡的攻擊與威脅,於是運用匈奴長年侵襲漢地的習慣,設計了一個大陷阱,他以三十餘萬的漢軍於馬邑城設下陷阱,打算擺出口袋陣捕獲單于。
軍臣單于起初中計,親率十萬騎兵南下想到漢地去搶劫一把的,可是還沒到馬邑就覺得四周情勢詭異,只見牛、馬牲畜散落各處,但就是沒有人跡,於是他派騎兵四下搜捕漢人,恰巧捕獲了雁門郡的衛史,衛史竟招了漢軍設下陷阱事,軍臣單于聽了趕緊率軍北上脫離陷阱之地,從此以後匈奴軍臣單于與漢朝之前和親不斷的友好關係破裂,雙方戰爭再起。
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衛青破漠南龍城
西元前129前衛青率軍大破匈奴示意圖
西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6年),衛青等四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向北主動出擊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冒頓單于的孫子)統治下的匈奴。戰略安排計畫是:「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太中大夫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在這次漢朝對匈奴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行動中,主帥衛青直搗龍城,斬獲匈奴軍首級七百餘級、公孫賀因為出發地雲中郡距離龍城太遠,迷路找不到方向,因此一路無所得、無所失,一萬人無功而還。公孫敖出代郡,遇到匈奴大軍強力反擊損失騎兵七千名,算是大敗而歸。最倒楣的是李廣這一路,遭到大批敵軍以致全軍覆沒,李廣主將也被匈奴俘虜,在押解北上途中隻身逃歸漢朝。
西元前127年,漢朝大將軍衛青和李息將軍再度從雲中郡出擊匈奴,此戰奪取了匈奴從秦朝手中奪來的河套地區,漢朝在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
西元前126年(元朔3年),漢朝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名夫役興築陰山的長城,將中國漢帝國的防禦線往外推至陰山一線,黃河流域不再受到匈奴直接威脅。此年冬天軍臣單于死,弟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Crowne Prince Yu-Dan)爭位失敗,趕緊逃入漢朝境內投降,被漢朝封為涉安侯。
軍臣單于時代與漢朝之和戰年表,蘇育平製表。
西元前121年,匈奴伊稚斜單于統治年間,漢武帝元狩2年,漢朝將軍霍去病率漢軍出隴西(今天中國甘肅省),殲滅單于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打通了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之通道,設置涼州四郡。
嘉祥武氏墓群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中的休屠王與金日磾
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伊稚斜單于責怪渾邪王與漢軍交戰損兵折將,使匈奴遭受重大損失,渾邪王和休屠王十分害怕,竟率眾四萬南下投降了漢朝,他們原先鎮守的地方改建為武威郡及酒泉郡,部眾被分散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五郡外圍,成為漢朝守邊的附庸。 所以匈奴投靠到漢朝的部落首領與高官也很多。
伊稚斜單于任內與漢朝之交戰遭致多次重大失敗,可能與他搶奪姪子王位,得位不正,所以居心不良也有關係。
西元前119年(元狩4年),霍去病率軍北進二千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部隊接戰,殲敵數達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俘虜匈奴屯頭王和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和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匈奴舉行宗教祭天儀式的狼居胥山(位於今日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即所謂封狼居胥),並一直攻擊至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西元前112年,匈奴遣使者聯合漢朝西邊的羌人與匈奴聯手進攻漢朝,史載「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包罕。匈奴入五原,殺太守」,有十萬名羌人起兵造反,匈奴也配合進軍漢朝北邊邊境,打入五原郡,殺死漢朝太守。
漢武帝於次年西元前111年,聚集了十八萬名騎兵在北方邊境巡邏,擬以此顯示國力,震懾匈奴。
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因為大宛國殺害漢朝使者,漢武帝派寵姬李夫人與寵臣李延年兩人的哥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名進攻西域大宛國貳師城,以取得汗血寶馬,貳師城位在今天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東南端,距離漢朝路途遙遠,沿途國家為匈奴屬國也不友善,拒供給漢軍糧草,因此本次出征失敗,士兵逃散、死亡達七成,李廣利率敗軍退回敦煌。
西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2年)發生浚稽山之戰,地點在今天蒙古國巴彥洪哥爾省圖音河畔。匈奴「且鞮侯單于」親率十一萬騎兵迎戰漢朝李陵將軍率領的五千步兵,在浚稽山發生多次交戰,因為所處地形有山谷、樹林等,所以匈奴軍多次失利,後來因為抓到漢朝俘虜才知道漢軍的箭支已經用完,也沒有援軍,純粹是孤軍深入,所以匈奴單于繼續率騎兵糾纏,等到彈盡援絕,李陵將軍只好投降匈奴。 李陵在匈奴結婚生子,留下後代就是在唐朝建立黠嘎斯汗國的葉尼塞吉爾吉斯人,李陵同時也是唐代皇室認可的祖先之一,這段故事放在唐朝章節再敘。
西元前102年(太初3年)李廣利再度西出攻大宛,這次漢朝遠征軍準備充足,計有精兵六萬人,牛十萬頭、馬三萬匹、擔負貨物之驢馬萬餘匹,隨後又增派十八萬名援軍後繼,終於將大宛城圍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守軍不可勝數,大宛國的貴族終於害怕了,與漢軍講和,將大宛國王殺死,首級送給漢軍,加上獻出三千多匹汗血寶馬,終於換取漢軍退兵。雖然六萬大軍最後返回漢地者僅剩一萬餘人,但仍舊達成戰略目標也就是取得汗血寶馬,對於改善漢朝戰馬品種大有幫助。
西元前96年,匈奴帝國負責管轄西部領土的日逐王先賢撣(屬匈奴王族攣鞮氏)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官職,負責向西域各個匈奴屬國徵收賦稅。設置官職也代表匈奴對西域有長久經營的意圖。
西元前90年(征和3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受漢武帝命出兵五原伐匈奴,出兵前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出兵途中事發,劉屈犛受腰斬之刑,李廣利被牽連,妻子下獄待勘,當時李廣利正在匈奴境內燕然山區與匈奴守軍馳騁交戰,聽到這個壞消息,本來想一鼓作氣殺敗匈奴以換取減罪或不追究,哪想到士氣降低,連戰連敗,只好投降匈奴,匈奴單于還將女兒嫁給他。漢武帝聽說之後,殺光李廣利的家族做為懲罰。
李廣利這下只好死心塌地留在匈奴生活了,但由於他娶了單于女兒,成為漢朝降將地位最高的人,其他降將嫉妒遂傳播流言慫恿匈奴單于將李廣利殺掉,廣利在臨刑前說「我死之後一定會把匈奴滅了」,結果死後匈奴境內大雪狂風不止,匈奴單于怕了,於是為李廣利建廟祭祀之後,怨氣才消散。
「貳師」就是今天吉爾吉斯南部的城市「奧什」(Osh),是吉爾吉斯第二大城市,位在費爾干納盆地的東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人口約50萬人。在漢代稱為「貳師」、「鄂什」、「烏什」等不同寫法。
貳師今日地點,吉爾吉斯南部城市奧什,谷歌地圖。
漢匈戰爭使民窮財盡,武帝下詔罪己
在與匈奴打了耗日費時多年戰爭以後,漢朝終於撐不住高昂的戰爭費用,人民陷入飢荒,府庫空虛,漢武帝自己下詔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意思是我從即位以來做了很多不理性的事情,就是與匈奴等外族不斷的戰爭,使天下百姓都愁眉苦臉快生活不下去,我非常後悔,從今天起,有任何會傷害百姓且耗費不貲的對外戰爭通通都取消。」
就在漢武帝追悔不已的同時,匈奴派遣使者來要求漢朝每年要給匈奴歲幣「一萬石米酒、五千斛糧食、一萬匹絲綢」。
西元前87年漢武帝死,匈奴又南下進攻朔方郡,搶掠而去。自此證明了農耕民族要針鋒相對地與游牧民族戰爭,難度很高且失敗率更高,進行戰略防禦守勢如興築長城、建立碉堡要塞等等比較容易。西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3年),漢軍援助烏孫攻擊匈奴,漢朝派遣五名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結果打敗匈奴。烏孫與匈奴一樣是西方塞種人後裔的遊牧部族,因此戰力強大,足以挑戰匈奴而勝之。
西元前60年時匈奴負責西部領土的日逐王與右賢王不和內訌,率領部屬數萬名騎兵一起歸順漢朝,漢朝因此在烏壘國(西域古國之一,在今天中國新疆輪台的策達雅鄉南部,是個只有一百一十戶、一千兩百人口的超小國家)設立「西域都護府」(West Territory Governorate),鄭吉為首任都護,駐地在烏壘。此舉代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角力正式搬上檯面。
西元46年(漢光武帝時期),匈奴境內發生白災(Tzud),也就是嚴重大風雪,會使牲畜凍死或因積雪太深無法吃草而餓死,是北方蒙古草原最嚴重的天災。匈奴國內不管是牧民還是牲畜都死亡大半,匈奴國力大減。國內貴族爭權奪利,置國政於不顧,匈奴危矣。
南北匈奴分裂
西元48年,匈奴有八部族人,其貴冑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爭奪單于寶座,大小單于王侯貴族陷入內戰,互相殘殺,當時的匈奴日逐王「比」自封單于,是為「醢落尸逐鞮單于」(48-56年),也是南匈奴第一任單于,他援引漢朝之力對抗原先的「蒲奴單于」,匈奴逐漸分裂為南北兩部,而且相互交戰,勢如水火。
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實非常正常,遊牧民族包括匈奴,通常不實行長子繼承制,而是能力、勢力強者居大位,因此造成任何掌握兵權者都有望挑戰大位,所以造成父子、兄弟、叔姪相殘者不計其數。而絕大多數游牧汗國之所以國勢暴起暴落,跟汗位無法好好繼承,內鬥耗損國力太大有關,到最後反而被武力衰弱,但有制度好好傳承皇位的農耕民族給壓迫、收服。
在南北分裂已成事實後,南匈奴單于比率四萬多人南下到漢朝邊境稱臣歸附,被封為新的呼韓邪單于,漢朝將他的屬民安置在河套地區居住生活,並作為與北匈奴之間的緩衝。漢朝在南匈奴的王廷裡設置「匈奴中郎將」,負責管理南匈奴部眾,避免再生叛。
分裂後實力大降的北匈奴,曾要求與東漢和親及互市,但東漢朝廷沒有答應和親,只有答應互市。北匈奴因為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後,窮困潦倒,在西元65年至西元72年間不斷南征漢朝邊塞地區,企圖搶掠錢財、奴隸以增強國力,沒想到觸怒了漢朝與居住在邊塞地區的南匈奴部眾,於是漢軍聯合南匈奴軍,一起討伐北匈奴。
西元73年2月,東漢帝國派竇固將軍率四路大軍出擊伊吾盧(今日的哈密),同年再派班超前往鄯善國(過去的樓蘭國,今日新疆羅布泊的南岸)出使欲夾擊匈奴。
西元74年,東漢在西域重設「西域都護府」,以陳睦為首任西域都護,但隔年就被親匈奴的焉耆王與龜茲王圍攻,殺死都護陳睦與官吏士兵二千多人。這個仇怨之後會報。
西元75-76年之間匈奴與漢朝爭奪西域(今日中國新疆)控制權,匈奴的呼衍王、左鹿蠡王與漢朝竇固、耿恭等軍持續交戰,爭奪西域城邦小國。漢朝戊己校尉耿恭以數百人孤軍死守西域最西端的疏勒城(新疆奇台縣的石城子遺址),等到西元76年救兵來時只剩二十六人活著,最後又冒著匈奴追殺撤軍回玉門關時,竟只剩下十三人。
蒙古語族之鮮卑崛起,匈奴即將落幕
西元83年,崛起中的鮮卑勢力看到匈奴在與漢朝多年交戰後實力大減,認為時機甚佳,居然主動向西進攻並擊敗了北匈奴,開始大口併吞蒙古高原之游牧部落,取代北匈奴在蒙古高原上之勢力。當時南匈奴單于見到打回故鄉的機會來了,也曾經上書漢朝朝廷,希望可以北伐,趕走北匈奴並將南匈奴王廷遷移回漠北,但漢朝朝廷基於種種考量,包括距離遙遠管控不易、以及不想匈奴在漠北再次壯大等等,而終於拒絕南匈奴之請,終使蒙古高原落入鮮卑人手中。
西元83年至85年間,蒙古高原的匈奴部落民有多達七十三批陸續南下,進入漢朝或南匈奴領地,以求生活並躲避鮮卑之鋒銳,可見此時北匈奴實力削弱,甚至保不住蒙古高原這塊腹心之地,而被東胡的後裔鮮卑後來居上,甚至驅離蒙古高原,報了當初祖先東胡被匈奴滅國之恥辱。於是講古蒙古語的鮮卑人在百年之後,將鳩佔鵲巢的塞種人後裔匈奴人驅離,再度領有了蒙古高原。
西元87年,鮮卑持續從蒙古高原東部向西猛攻北匈奴,竟將北匈奴優留單于(蒲奴單于之子)殺死,北匈奴大亂。優留單于的異母兄長右賢王即位為北匈奴單于,可惜他即將面對的是更加艱困的來自南匈奴與漢朝的軍事打擊。
第三階段匈漢戰爭:北匈奴西遷與歐洲匈奴王上帝之鞭威名
西元後89年(東漢章帝永元元年),漢章帝皇后竇氏的哥哥竇憲因犯罪被囚,於是主動要求率兵北擊匈奴以贖罪,當時內附漢朝的南匈奴單于也要求漢朝一起出兵打擊北匈奴,於是漢章帝封竇憲為車騎將軍,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多人一起北伐,首先在稽洛山(今蒙古國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擊敗北匈奴軍,之後在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干湖),斬殺匈奴小王以下一萬三千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招降匈奴溫犢須王、日逐王、溫吾王、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眾,率眾歸降之匈奴部眾竟達二十多萬人。
北匈奴單于往北遁走,漢匈羌聯軍繼續往北追擊,竇憲、耿秉最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刻石作銘,記述本次漢軍北伐匈奴的豐功偉業。竇憲還派出使者「軍司馬」吳汛、梁諷北上招降北單于,然後竇憲自己就率大軍班師回朝。
吳汛、梁諷在追趕單于的途中,又接受了一萬多人的投降,進至西海(今蒙古杜爾格湖)才追上北匈奴單于。漢軍使者向北單于表示只要歸服漢朝作為藩屬,就可以和南匈奴一樣衣食無缺,並將攜帶的禮品金帛等賜單于,單于表示願意效法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做漢的藩屬國,不再戰爭,並派一位弟弟到漢朝當人質。
西元89年燕然山勒石記功過一千九百年之後,在西元1990年時,二位蒙古國的牧民在杭愛山下躲雨時,在一座斷崖山壁上發現了一處石刻,是中文字所以一直看不懂,後來蒙古邀請中國專家一起會勘,終於確定這塊面積為1.3公尺乘以0.94公尺的中文石刻上有260個字,竟然就是班固寫的「封燕然山銘」。
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皇,登翼王室,納于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治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雷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勦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本文收錄於《昭明文選∕卷56#封燕然山銘》和《班蘭臺集》)
封燕然山銘的白話翻譯:「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他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鮮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單于的部落,焚燒老上單于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此事。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封燕然山銘》以漢朝時代的隸書書寫並刻字,就刻在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境內杭愛山一個支脈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當地人稱此山為Inil Hairhan(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米),這個摩崖石刻寬1.3公尺、高約0.94公尺,有二十行字,約二百六十餘個漢字中,可辨識的有二百二十餘個漢字。
This ancient inscription carved in 90's AD and the earliest inscription in Mongolia∕封燕然山銘實際所在地點,(攝影者Badamsambu-CC BY-SA 4.0)
西元90年(漢和帝永元2年)5月,漢朝朝廷以北匈奴單于沒有親自入朝,和平應該是假的,因此打算繼續進攻北匈奴。竇憲派遣副校尉閻盤率二千騎兵攻擊並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佔領伊吾盧(也就是今日哈密)地區,鄰近的車師前、車師後兩個王國的國王,都遣王子入漢朝為質,以表示效順之意。
南北匈奴激烈交戰
西元90年7月竇憲率軍進駐涼州(今日的甘肅省),漢朝送回北單于弟弟右溫禺鞮王,北單于知道漢朝嫌他沒誠意,於是真的準備親自到漢朝首都洛陽晉見漢朝皇帝,竇憲也派出班固、梁諷為使者前往迎接安排北單于入覲事。
結果此時南匈奴一看,北匈奴居然要與漢朝和平?那怎麼可以?南匈奴當時擁有三萬四千戶約二十三萬人口,騎兵五萬多人,實力不輸北匈奴。於是南匈奴自己獨力派出八千名騎兵出邊塞攻擊北匈奴,兩路包抄位在今日扎布汗河邊的北單于王庭。北單于率軍激烈抵抗仍不敵,只好逃跑,南匈奴軍繳獲北單于的玉璽、俘獲北單于的閼氏及兒女五人,斬首八千人,擄獲數千人。
所以已經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居然比在漠北草原獨立自主的北匈奴還要兇悍?而且只有我南匈奴可以投靠漢朝,你北匈奴不可以,顯然南匈奴深知表面上依附漢朝,可以在人力物資等各方面獲取不小好處,這些好處他是不想讓北匈奴也得到的。
西元91年(東漢永元3年),在得知南匈奴大破北匈奴之後,漢朝大將軍竇憲想說不如藉此機會一舉消滅北匈奴,於是於二月時派「左校尉」耿夔與「司馬」任尚兩人,率軍深入瀚海沙漠,出居延塞三千華里,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中蒙交界處的阿爾泰山脈),俘獲北單于母親、斬首大小王公貴族五千多人,這位北單于向西逃跑到烏孫與康居,從此在中國歷史失去蹤跡。
同樣在西元91年,東漢朝廷也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紮在龜茲城(今日新疆庫車)。西元94年班超將之前攻陷殺害西域都護陳睦的「焉耆王」廣、「尉犁王」汎等國主斬於陳睦駐守的烏壘城,報了一箭之仇。甚至還在西元97年時派遣部將甘英出使羅馬帝國,他經過絲路南線,走過貴霜、安息帝國,到了波斯灣岸,但卻被安息人勸止,表示航海危險,不要再試圖往前到羅馬帝國了,否則生命安全無法保障,於是甘英就回頭了,並沒有達成前往羅馬的目標。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其實我覺得,甘英真的是被安息人給忽悠了,安息人當然不願意見到東方強大的漢帝國使節到了西邊,與安息人正激烈交戰搶奪亞美尼亞統治權的羅馬人建立外交,互通往來,因此居中作梗,勸阻甘英前往西方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甘登沒有張騫不屈不饒的精神,順從了安息人的規勸,也就不了了之,後世看來委實丟臉。
圖-安息/帕提亞帝國在西元一世紀時之統治範圍,維基共享資源
如果當時的班超或甘英派人從裡海以北的草原繞道過去,其實就可以到黑海邊,再南下即可與羅馬帝國接觸,但當時俄羅斯草原又有太多凶悍的游牧民族如匈人、維京人、阿蘭人、斯基泰人等,因此也是危險重重,難以跨越。
西元92年,逃跑的北單于之弟「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並向漢朝遣使請求和平,漢朝和帝授予他單于璽綬,但隔年他又叛離漢朝,被漢朝派出的長史王輔、中郎將任尚等率軍剿滅殺死。
但是到了西元94年,原先已經歸附南匈奴的一些北匈奴部族共20幾萬人叛變,脅迫前貴族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北匈奴再度死灰復燃。東漢連忙調集週邊的鮮卑、南匈奴、烏桓軍聯合進攻北匈奴單于逢侯,逢侯率部族北遷逃離漢朝影響力,往西域的方向去,並在西元107年東漢放棄西域時佔據了整個西域,進而騷擾東漢邊境十餘年。西元118年,鮮卑軍擊敗逢侯的北匈奴軍,逢侯單于率領心腹百餘人重新投降東漢。
但是北匈奴依然還是存在並選出新的單于,西元119年北匈奴軍攻陷哈密,殺死漢朝守將索班。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清理西域,班勇於西元124年、126年兩度率軍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西元137年漢朝將軍裴岑率軍擊敗北匈奴呼衍王。北匈奴持續與漢軍交戰不止。
一直到西元151年,新的北匈奴呼衍王率軍進攻哈密,漢軍將領司馬達率河西走廊四千漢軍增援哈密,並在蒲類海(今天新疆巴里坤湖)擊斃北匈奴呼衍王,繼任的呼衍王率兵撤離,並開始北匈奴再一次的西遷之路。這次匈奴向西北遷徙到了錫爾河流域,並佔據奴役了康居國。
北匈奴自此西去不再出現於中國
匈奴與漢朝兩大帝國歷時約三百年之久的戰爭最後算是結束了。然而,東漢擊破北匈奴,也使得「鮮卑」擺脫匈奴的威脅與奴役而壯大,鮮卑馬上就取代匈奴成為蒙古高原的主人,對東漢的北疆防禦造成巨大威脅,還擊敗東漢軍多路進剿。這證明了不管誰控制了蒙古草原,都會與南方中原文明產生衝突與碰撞,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衝突之爭,不因某些個人意志而能改變。
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後,中原動盪,群雄並起,中央政府控制力衰弱,北疆之南匈奴部族逐漸恢復獨立地位,擺脫漢人對匈奴人的挾制與控制。西晉時,因漢人自己內部八王之亂,各王相互援引羌胡之兵,為己爭權奪利之工具。南匈奴單于屠各部的劉淵(父親為左部帥劉豹)趁機獨立,稱號為北單于及大單于,建立漢王朝,宣稱承繼西漢、東漢與蜀漢之法統。
劉淵建立漢國算是正式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後匈奴羯部的石勒建立「後趙」消滅劉淵創建的漢趙。接著匈奴瀘水胡首領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胡夏)定都統萬城等,都是匈奴族在東方世界最後的輝煌。相關匈奴族在中國最後的輝煌,與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建立的一系列匈奴王國之故事,在筆者另一本「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書中已經有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敘。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επεισόδια

Όλα τα επεισόδια

×
 
Loading …

Καλώς ήλθατε στο Player FM!

Το FM Player σαρώνει τον ιστό για podcasts υψηλής ποιότητας για να απολαύσετε αυτή τη στιγμή. Είναι η καλύτερη εφαρμογή podcast και λειτουργεί σε Android, iPhone και στον ιστό. Εγγραφή για συγχρονισμό συνδρομών σε όλες τις συσκευές.

 

Οδηγός γρήγορης αναφορά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