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朱雯娟- Jenny Ch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朱雯娟- Jenny Ch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Εφαρμογή podcast
Πηγαίνετε εκτός σύνδεσης με την εφαρμογή Player FM !

請好好走:善終

17:29
 
Μοίρασέ το
 

Manage episode 388577709 series 2957543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朱雯娟- Jenny Ch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朱雯娟- Jenny Ch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請好好走:善終
黃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腫瘤暨肺癌召集人、連續三年榮獲優良醫師)總是以最大的同理心、最積極的專業與熱情,但又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病患家屬的一位重症醫師。當病患家屬不識字,他以圖卡介紹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內涵為: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病人或家屬同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當病患家屬執意急救,黃軒冒著被投訴的風險,與對方不放棄地溝通。他總是不吝付出,去緊握每一雙顫抖的雙手,去撫慰在鬼門關,那每一個驚懼的靈魂。他不願見到病床上的悲苦人生,所以他為病患、為家屬、為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搶救,同時考量「善終」。他始終相信:因為愛,在他出生後,才會走好這條路;因為愛,在臨終前,也得讓他好好走完那條路。
黃軒給愛妻訣別的一封信:
正妹,我認識妳時,就如此叫妳了,在我眼底,那才是妳的名字!當日子一天天減少,我抓筆寫字的時間,一天天變少,說話也一天天少時,妳見我完全不說話,妳竟然哭了。妳知道我多麼想和妳說話,分享生活點滴,尤其是那些生死分離的病床故事。有時說得太悲,妳會摀住我的嘴,不願我說下去,妳說,妳不願承擔這些生命的悲苦。但是,妳是無私的,讓我完全投入這些急重症生命的搶救工作。記得醫院剛成立時,人手不足,我已工作好幾天沒回家,妳竟對我說:「你才幾天沒回來而已,那些急重症病患若處理不好,他們是永遠無法回家的……!」我聽了,心好疼,可憐妳一人在家,那幾天是寒流,天氣特別冷。嫁給我,真的讓妳辛苦、委屈了。記得新婚時,由於之前我的假期,都用在外出開會和參加考試,同仁反彈很大,我請太多假了,所以,我們的蜜月假期只有三天。唉,誰叫妳見我一個月,就有勇氣嫁給我,三個月就和我結婚(這些原本是不在我當年的計劃裡),而我們竟又等了一年後,才到馬來西亞公證結婚。
妳知道,如今妳又得再提起勇氣了嗎?嫁給這樣一個急重症醫師,就已經註定我會比妳先走了,我常在高壓下工作,壽命自會減少。儘管我已說過好多遍,但妳始終不信,今天我要吿訴妳,妳一定要相信:「正妹,我一生都感恩妳,因為妳總是體恤,合理化且原諒我一切不好的習氣,甚至我一直疏忽妳對我的等待和期望……
 妳等待:我們要有可愛的子女,我沒有給妳。
妳等待:和我坐渡輪遊玩世界,我沒有給妳。
妳期望:我睡覺時能安靜不吵,我沒有如此。
妳期望:可以常常陪妳吃早餐,我沒有如此。
妳卻如此:天天凖備好晩餐。
妳卻如此:常常打好精力湯。
妳卻如此:不埋怨電話找不到我,即使找到了,也都是不同護理人員接電話,因為我正替急重症病患急救中。
妳卻如此:半夜醒來蓋棉被、調空調,擔心我太熱、太冷,又起來趕蚊子。
想起我這一生,搶救很多急重症病患,甚至陪了很多別人的父母親離開人世,但我卻因人在海外,無法陪我僑居地的父母,見最後一面。正妹,我相信妳會是我在人世間看到的最後一個正妹,筆至此,我心底竟充滿了欣慰。臨終前,有正妹陪,哪個男人會說不幸福呢!正妹,妳要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神已經決定好何時帶我走了。請相信我,我是天天和死神在一起,決定病患生死的專家。我和死神,早已是生死至交的好朋友了,只是他有時候壞脾氣發作,會在病患死前,凌遲和延長無效的醫療,使得病患肉體殘破、痛苦萬分。我太了解狀況,已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是預防他壞脾氣發作時,最有效的對策。想到如今是正妹一個人在世間,我會不捨得的,若是有人願意對正妹好,代我繼續照顧正妹,我是不反對的。今天,我依舊沒有力氣說話,寫字也中斷好幾次,但我腦海裡,卻還記得我們常玩的遊戲:一邊在路邊走,一邊故意注視對方,直到我們其中一方害羞,受不了時才結束。我相信自己,會在腦海裡、在心中、在夢裡,甚至在另一個世界的角落,依然感性地凝望著妳。謝謝妳,正妹,我愛妳。
PS.此為黃軒醫師想像自己有一天,將離開人世前,寫給結髮妻子的一封信。
善終,不只是為我們摯愛的家人,更是為我們自己。有時候,難以放手或不願放下,讓病人離不開的,反而是家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死亡,當作一件人生大事。放棄急救,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在生命最後的關頭,不再讓生命,受盡人為的摧殘。一般人會準備好退休生活,準備好養老金等,卻都不會準備好自己的善終。真正的善終,應該不只是肉體痛楚的解決,還要包括心中的感受。例如,協助病患完成他的心願,讓他在最後的一段路上,有人陪伴、不孤單。
「好走」的關鍵是讓人「活到死」,而非「死著活」-陳曉蕾《香港好走》。
我有權,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直至死亡。
我有權,保持希望,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接受帶來希望的照顧,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我面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
我有權,參與決定我的護理計劃。
我有權,期望得到持續的醫療及護理照顧,雖然治療目標已經由治癒變為紓緩。
我有權,不孤獨地死亡。
我有權,免於痛楚。
我有權,發問而得到真誠的回應。
我有權,維持我的個人意願,不被其他不同看法的人論斷。
我有權,接受人們關懷、敏感、有知識的照顧,這些人知道我的需要,亦會幫助我面對死亡,感到滿足。
我有權,期望我的遺體得到尊重。
這份「臨終患者人權書」(The Dying Person’s Bill of Rights)是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護理系副教授Amelia Barbus在1975年主持工作坊時的集體創作,也是陳曉蕾《香港好走》開宗明義的提醒:每一個生病的人,不會、不該、也不能因病失去對身體的自主決定權。
一般人只學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工作、賺錢、買房、成家立業,沒有人會去想,當生病的時候,要怎麼去面對。當疾病來時,常措手不及,不但肉體上承受折磨,心理上也對死亡與未知,感到恐懼。有些人不免封閉自我、自怨自艾;有些人卻坦白告訴醫生「不要搞我,讓我舒舒服服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戰勝病魔、好好活著,不願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最慘的香港人,其實是有錢人,他們有能力住很好的醫院、獲得最好的照護,家人會一直安慰病患,不要想太多,有醫生在幫忙,不要談、也不要想,等好起來再說……。然而,病患終究會去世,沒來得及在生前好好討論葬禮、分配遺囑,徒留無法挽回的遺憾,甚至造成家族的意見分歧。
「活到死」,而非「死著活」,正是一個人能否好走的關鍵。二零一四年,溫蒂.蜜雪兒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她曾以為,人生就這樣戛然而止。然而,在與失智症共處的這些年裡,她成了暢銷書作家,瞭解到任何病症都有前、中、後期,臨終也是一樣。善終這件事,不該由別人替你做出決定。
二零一八年,埃絲特.拉姆斯—瓊斯(Esther Ramsay-Jones)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一起去滑雪度假,但在度假期間,她的母親喬伊絲(Joyce),一位退休英語教師,出現了中風的初期症狀。當她和家人從法國趕回來時,醫生發現她的母親,已處於腦瘤末期。埃斯特是一名從事緩和照護的心理學家,儘管對這個家庭來說,她母親的診斷結果,和後來的預後,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沒有人比埃絲特更適合替她母親安排善終。埃斯特回憶她母親的話:「我知道沒有我,你們依舊會繼續生活下去。」這顯示了母愛的強大與慷慨。埃斯特回憶說:「我的母親一直想盡可能長壽。我記得她去世後,爸爸在她的一隻鞋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她想做的五件事,第三條是「活到八十五歲,見證每個人的成長。」埃斯特的母親很想一直活下去。她最初的作法是,只要不讓自己陷於一個更糟的局面,就盡可能接受治療。當腫瘤活體組織檢驗,證實是膠質母細胞瘤時,她不想動手術,因為這對她的行動和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風險,作為一名退休英語教師,她的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她還是接受化療,稍後還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不過,在治療十週之後,她發生了轉變:她變得更加堅忍,更加接受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而且她不想讓所有人,陪她一起等待。人們在得知自己是癌末時,通常不會堅持最初的想法。埃絲特的母親,起初一定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盡可能地活著,她不想獨自留下丈夫一人。而且,如果時間充裕,她會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埃斯特說:「但媽媽沒有太多時間,因為她在診斷後的四個月內去世。她說她不想舉行葬禮,她想火化。在家中的後花園,有一棵桑樹,她想把骨灰灑在那棵樹的樹根。她希望在臨終時,只有她的直系親屬陪伴在身邊。她一直是姊妹中最能幹的,但她的身體狀況變差後,決定不見她們。」
當我們有個剛出生的嬰兒時,他或她是處於絕對依賴的狀態的,作為母親,我們通常是有求必應的,因此,向臨終者提供幫助,也是同樣的過程,我們是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生命力,這就像是在照顧新生兒一樣。埃斯特說,尊重我母親的人格特質,她的自我本質,才是最重要的,她能夠盡可能地保留原本屬於她母親的部分,讓她享有生命權,擁有活在當下的權利。埃斯特說,她母親曾經歷過一次嚴重的癲癇發作,昏迷不醒,我們以為她要和我們告別了。但後來她醒過來了,這卻使她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她臥床不起,語言能力受損,最令人痛苦的是,她反覆說著:「死……死……死……!」她想死,但仍然可以看到她的人格特質,她是多麼地堅定。她不再進食,很難知道這是因為她失去了吞嚥的能力,還是因為她內心深處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出路。」還有一次,她在夜裡試衣時,手臂撞到了牆壁,她在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中寫道:「請不要送我去醫院,或是讓我死在醫院裡。」我們叫了救護車,醫護人員很親切,但他們的工作,是把人送進醫院。當她恢復意識,知道在自己的家裡,在熟悉的地方,我們可以打開門,她可以看到花園,她竟安心了。我們終究沒送媽媽去醫院,當晚醫護人員離開時,他對我說:「我真的很感謝你,在某種程度上,我也很感謝你的母親,因為我們多半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是病人希望的事。」放手也是一種愛。
當我們必須自己做出所有決定時,哀悼就會變得更加緊繃,就算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是逝者想要土葬、還是火葬,都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但如果他們事先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壓力就會減少。愛是一種共生的行為,感謝埃絲特幫助她的母親,堅持她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尊重她的決定。生活仍將繼續,埃絲特仍會回到孩子們身邊,因為她知道,他們也需要她。就這樣,日子依舊如常運轉。沒有什麼比起讓人們對死亡享有自主權,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了。也許我們一生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母親、女兒、愛人。埃絲特告訴我們,她的母親帶著對自己「孩子」的愛,將她從病榻邊釋放出來。
當一個人能夠分享自己的願望時,臨終關懷才顯得有意義。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接受生命的結束,並信賴他們,落實他們的意願,不必在情緒紛亂的情況下,做出充滿壓力的決定。我們越是能夠計畫和分享我們的願望,我們就越有機會獲得善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201 επεισόδια

Artwork
iconΜοίρασέ το
 
Manage episode 388577709 series 2957543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αρέχεται από το 朱雯娟- Jenny Chu.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podcast, συμπεριλαμβανομένων των επεισοδίων, των γραφικών και των περιγραφών podcast, μεταφορτώνεται και παρέχεται απευθείας από τον 朱雯娟- Jenny Chu ή τον συνεργάτη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 podcast. Εάν πιστεύετε ότι κάποιος χρησιμοποιεί το έργο σας που προστατεύεται από πνευματικά δικαιώματα χωρίς την άδειά σας, μπορείτε να ακολουθήσετε τη διαδικασία που περιγράφεται εδώ https://el.player.fm/legal.

請好好走:善終
黃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腫瘤暨肺癌召集人、連續三年榮獲優良醫師)總是以最大的同理心、最積極的專業與熱情,但又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病患家屬的一位重症醫師。當病患家屬不識字,他以圖卡介紹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內涵為: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時,病人或家屬同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當病患家屬執意急救,黃軒冒著被投訴的風險,與對方不放棄地溝通。他總是不吝付出,去緊握每一雙顫抖的雙手,去撫慰在鬼門關,那每一個驚懼的靈魂。他不願見到病床上的悲苦人生,所以他為病患、為家屬、為醫護人員,全力投入搶救,同時考量「善終」。他始終相信:因為愛,在他出生後,才會走好這條路;因為愛,在臨終前,也得讓他好好走完那條路。
黃軒給愛妻訣別的一封信:
正妹,我認識妳時,就如此叫妳了,在我眼底,那才是妳的名字!當日子一天天減少,我抓筆寫字的時間,一天天變少,說話也一天天少時,妳見我完全不說話,妳竟然哭了。妳知道我多麼想和妳說話,分享生活點滴,尤其是那些生死分離的病床故事。有時說得太悲,妳會摀住我的嘴,不願我說下去,妳說,妳不願承擔這些生命的悲苦。但是,妳是無私的,讓我完全投入這些急重症生命的搶救工作。記得醫院剛成立時,人手不足,我已工作好幾天沒回家,妳竟對我說:「你才幾天沒回來而已,那些急重症病患若處理不好,他們是永遠無法回家的……!」我聽了,心好疼,可憐妳一人在家,那幾天是寒流,天氣特別冷。嫁給我,真的讓妳辛苦、委屈了。記得新婚時,由於之前我的假期,都用在外出開會和參加考試,同仁反彈很大,我請太多假了,所以,我們的蜜月假期只有三天。唉,誰叫妳見我一個月,就有勇氣嫁給我,三個月就和我結婚(這些原本是不在我當年的計劃裡),而我們竟又等了一年後,才到馬來西亞公證結婚。
妳知道,如今妳又得再提起勇氣了嗎?嫁給這樣一個急重症醫師,就已經註定我會比妳先走了,我常在高壓下工作,壽命自會減少。儘管我已說過好多遍,但妳始終不信,今天我要吿訴妳,妳一定要相信:「正妹,我一生都感恩妳,因為妳總是體恤,合理化且原諒我一切不好的習氣,甚至我一直疏忽妳對我的等待和期望……
 妳等待:我們要有可愛的子女,我沒有給妳。
妳等待:和我坐渡輪遊玩世界,我沒有給妳。
妳期望:我睡覺時能安靜不吵,我沒有如此。
妳期望:可以常常陪妳吃早餐,我沒有如此。
妳卻如此:天天凖備好晩餐。
妳卻如此:常常打好精力湯。
妳卻如此:不埋怨電話找不到我,即使找到了,也都是不同護理人員接電話,因為我正替急重症病患急救中。
妳卻如此:半夜醒來蓋棉被、調空調,擔心我太熱、太冷,又起來趕蚊子。
想起我這一生,搶救很多急重症病患,甚至陪了很多別人的父母親離開人世,但我卻因人在海外,無法陪我僑居地的父母,見最後一面。正妹,我相信妳會是我在人世間看到的最後一個正妹,筆至此,我心底竟充滿了欣慰。臨終前,有正妹陪,哪個男人會說不幸福呢!正妹,妳要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神已經決定好何時帶我走了。請相信我,我是天天和死神在一起,決定病患生死的專家。我和死神,早已是生死至交的好朋友了,只是他有時候壞脾氣發作,會在病患死前,凌遲和延長無效的醫療,使得病患肉體殘破、痛苦萬分。我太了解狀況,已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是預防他壞脾氣發作時,最有效的對策。想到如今是正妹一個人在世間,我會不捨得的,若是有人願意對正妹好,代我繼續照顧正妹,我是不反對的。今天,我依舊沒有力氣說話,寫字也中斷好幾次,但我腦海裡,卻還記得我們常玩的遊戲:一邊在路邊走,一邊故意注視對方,直到我們其中一方害羞,受不了時才結束。我相信自己,會在腦海裡、在心中、在夢裡,甚至在另一個世界的角落,依然感性地凝望著妳。謝謝妳,正妹,我愛妳。
PS.此為黃軒醫師想像自己有一天,將離開人世前,寫給結髮妻子的一封信。
善終,不只是為我們摯愛的家人,更是為我們自己。有時候,難以放手或不願放下,讓病人離不開的,反而是家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死亡,當作一件人生大事。放棄急救,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在生命最後的關頭,不再讓生命,受盡人為的摧殘。一般人會準備好退休生活,準備好養老金等,卻都不會準備好自己的善終。真正的善終,應該不只是肉體痛楚的解決,還要包括心中的感受。例如,協助病患完成他的心願,讓他在最後的一段路上,有人陪伴、不孤單。
「好走」的關鍵是讓人「活到死」,而非「死著活」-陳曉蕾《香港好走》。
我有權,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直至死亡。
我有權,保持希望,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接受帶來希望的照顧,雖然有機會改變。
我有權,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我面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
我有權,參與決定我的護理計劃。
我有權,期望得到持續的醫療及護理照顧,雖然治療目標已經由治癒變為紓緩。
我有權,不孤獨地死亡。
我有權,免於痛楚。
我有權,發問而得到真誠的回應。
我有權,維持我的個人意願,不被其他不同看法的人論斷。
我有權,接受人們關懷、敏感、有知識的照顧,這些人知道我的需要,亦會幫助我面對死亡,感到滿足。
我有權,期望我的遺體得到尊重。
這份「臨終患者人權書」(The Dying Person’s Bill of Rights)是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護理系副教授Amelia Barbus在1975年主持工作坊時的集體創作,也是陳曉蕾《香港好走》開宗明義的提醒:每一個生病的人,不會、不該、也不能因病失去對身體的自主決定權。
一般人只學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工作、賺錢、買房、成家立業,沒有人會去想,當生病的時候,要怎麼去面對。當疾病來時,常措手不及,不但肉體上承受折磨,心理上也對死亡與未知,感到恐懼。有些人不免封閉自我、自怨自艾;有些人卻坦白告訴醫生「不要搞我,讓我舒舒服服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戰勝病魔、好好活著,不願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最慘的香港人,其實是有錢人,他們有能力住很好的醫院、獲得最好的照護,家人會一直安慰病患,不要想太多,有醫生在幫忙,不要談、也不要想,等好起來再說……。然而,病患終究會去世,沒來得及在生前好好討論葬禮、分配遺囑,徒留無法挽回的遺憾,甚至造成家族的意見分歧。
「活到死」,而非「死著活」,正是一個人能否好走的關鍵。二零一四年,溫蒂.蜜雪兒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她曾以為,人生就這樣戛然而止。然而,在與失智症共處的這些年裡,她成了暢銷書作家,瞭解到任何病症都有前、中、後期,臨終也是一樣。善終這件事,不該由別人替你做出決定。
二零一八年,埃絲特.拉姆斯—瓊斯(Esther Ramsay-Jones)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一起去滑雪度假,但在度假期間,她的母親喬伊絲(Joyce),一位退休英語教師,出現了中風的初期症狀。當她和家人從法國趕回來時,醫生發現她的母親,已處於腦瘤末期。埃斯特是一名從事緩和照護的心理學家,儘管對這個家庭來說,她母親的診斷結果,和後來的預後,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沒有人比埃絲特更適合替她母親安排善終。埃斯特回憶她母親的話:「我知道沒有我,你們依舊會繼續生活下去。」這顯示了母愛的強大與慷慨。埃斯特回憶說:「我的母親一直想盡可能長壽。我記得她去世後,爸爸在她的一隻鞋裡,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她想做的五件事,第三條是「活到八十五歲,見證每個人的成長。」埃斯特的母親很想一直活下去。她最初的作法是,只要不讓自己陷於一個更糟的局面,就盡可能接受治療。當腫瘤活體組織檢驗,證實是膠質母細胞瘤時,她不想動手術,因為這對她的行動和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風險,作為一名退休英語教師,她的詞彙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她還是接受化療,稍後還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不過,在治療十週之後,她發生了轉變:她變得更加堅忍,更加接受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而且她不想讓所有人,陪她一起等待。人們在得知自己是癌末時,通常不會堅持最初的想法。埃絲特的母親,起初一定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盡可能地活著,她不想獨自留下丈夫一人。而且,如果時間充裕,她會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好。埃斯特說:「但媽媽沒有太多時間,因為她在診斷後的四個月內去世。她說她不想舉行葬禮,她想火化。在家中的後花園,有一棵桑樹,她想把骨灰灑在那棵樹的樹根。她希望在臨終時,只有她的直系親屬陪伴在身邊。她一直是姊妹中最能幹的,但她的身體狀況變差後,決定不見她們。」
當我們有個剛出生的嬰兒時,他或她是處於絕對依賴的狀態的,作為母親,我們通常是有求必應的,因此,向臨終者提供幫助,也是同樣的過程,我們是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生命力,這就像是在照顧新生兒一樣。埃斯特說,尊重我母親的人格特質,她的自我本質,才是最重要的,她能夠盡可能地保留原本屬於她母親的部分,讓她享有生命權,擁有活在當下的權利。埃斯特說,她母親曾經歷過一次嚴重的癲癇發作,昏迷不醒,我們以為她要和我們告別了。但後來她醒過來了,這卻使她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她臥床不起,語言能力受損,最令人痛苦的是,她反覆說著:「死……死……死……!」她想死,但仍然可以看到她的人格特質,她是多麼地堅定。她不再進食,很難知道這是因為她失去了吞嚥的能力,還是因為她內心深處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出路。」還有一次,她在夜裡試衣時,手臂撞到了牆壁,她在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中寫道:「請不要送我去醫院,或是讓我死在醫院裡。」我們叫了救護車,醫護人員很親切,但他們的工作,是把人送進醫院。當她恢復意識,知道在自己的家裡,在熟悉的地方,我們可以打開門,她可以看到花園,她竟安心了。我們終究沒送媽媽去醫院,當晚醫護人員離開時,他對我說:「我真的很感謝你,在某種程度上,我也很感謝你的母親,因為我們多半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是病人希望的事。」放手也是一種愛。
當我們必須自己做出所有決定時,哀悼就會變得更加緊繃,就算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是逝者想要土葬、還是火葬,都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但如果他們事先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壓力就會減少。愛是一種共生的行為,感謝埃絲特幫助她的母親,堅持她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尊重她的決定。生活仍將繼續,埃絲特仍會回到孩子們身邊,因為她知道,他們也需要她。就這樣,日子依舊如常運轉。沒有什麼比起讓人們對死亡享有自主權,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了。也許我們一生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母親、女兒、愛人。埃絲特告訴我們,她的母親帶著對自己「孩子」的愛,將她從病榻邊釋放出來。
當一個人能夠分享自己的願望時,臨終關懷才顯得有意義。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接受生命的結束,並信賴他們,落實他們的意願,不必在情緒紛亂的情況下,做出充滿壓力的決定。我們越是能夠計畫和分享我們的願望,我們就越有機會獲得善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201 επεισόδια

Όλα τα επεισόδια

×
 
Loading …

Καλώς ήλθατε στο Player FM!

Το FM Player σαρώνει τον ιστό για podcasts υψηλής ποιότητας για να απολαύσετε αυτή τη στιγμή. Είναι η καλύτερη εφαρμογή podcast και λειτουργεί σε Android, iPhone και στον ιστό. Εγγραφή για συγχρονισμό συνδρομών σε όλες τις συσκευές.

 

Οδηγός γρήγορης αναφοράς